西南聚落相关研究
Research on Settlements in Southwest China

19苗族

为充分了解本土知识系统(IKS)对山地区域自然资源管理(NRM)空间格局的影响是否有助于促进生态可持续性和文化多样性,本文探讨了IKS如何通过各类自然资源管理举措影响地域景观。贵州从江地区的数据收集采用了多种方法: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空间参与式制图。结果表明:1)当地的稻作生计模式受到包括山地,森林,水域和农业资源管理在内的IKS体系的建立和应用的影响;2)这些系统通过NRM与IKS的联动效应塑造了多样性的社区景观。本次研究还表明,IKS 具有良好的代际传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IKS通过NRM对景观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水稻梯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图景。本研究可为山地农业社区的可持续资源利用,山地保护和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中国西南山区的侗族聚落与河流关联紧密,在30多年来激烈的开发建设干扰下始终保持着显著的环境适应性,为现代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直接示范。本文以黔东南Gaojin-Bazhai河谷及其中的8个侗族聚落为研究对象,采集了高分辨率历史卫星影像图、参与式的空间制图、关键人物的访谈、民族志等多源数据,综合空间分析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追踪了河谷聚落群、聚落单体、建筑组团三种尺度的空间发展。研究发现了侗族聚落与水环境在长时间段中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以水适应为核心的自然人工耦合互动机制,并具体解释为诱导、制约、协同和调适等效应。为了促进更有效地继承这一机制,我们还提出了有关继承与发展河谷水环境的政策建议,以应对现代化和旅游业带来的激烈挑战。

仪式景观的生成是一个不断与民族文化信仰、社会秩序相互影响、建构的过程。本文以黔中地区4个屯堡聚落——九溪、吉昌屯、鲍屯、狗场屯为例,研究屯堡聚落的抬舆仪式与聚落空间、景观、社会的互动关系,分析仪式景观社会文化象征性生成的过程,总结其构建屯堡人地方认同的重要功能。抬舆仪式景观的建构与重复上演对屯堡聚落传统空间与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积极意义。屯堡聚落的抬舆仪式景观有极具屯堡地方色彩的仪式空间与仪式活动,融合、展现了屯堡社区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并最终反哺于滋养它的社会群体,有助于强化社区内部的文化认同与社会稳定。于此同时,强大的地方认同感促进了村民对于仪式物质空间与文化活动的保护与传承。年复一年的仪式活动使得古老的屯堡聚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地方景观与人文特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